球王会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植物设计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自然文化和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之所在,也为其他人员进入园林景观设计领域设置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迁徙,自然本身会将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场所,而人工营造的植物群落也会在自然的影响之下产生结构上的变异。只有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才能够持久稳定的延续下去。例如,过去人们认为荒地毫无价值,城市中出现了荒地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下降和城市管理水平的衰退,但是,现在园林景观设计师却将其作为向自然学习的理想场所。
随着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使植物景观成为一个园林景观作品,乃至一个地区的主要特色。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由于不同的植物有其相应的生活习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景观表现中有不同的特点,在植物造景中需要注意时空的变化,在充分考虑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的基础上,要体现“静中有动”的特点。“静”指的是植物的具体生长地点和状态是相对静止的,而“动”一方面指的是植物在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下,它自身展现出来的各种动态美,另一方面指的是植物随着自身的成长其外形发生的变化,例如,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等现象充分体现了植物的生命力。在植物造景中要对时空变化充分把握,使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能中分展现其自然美。
①孤植树:在造景中利用单形体的树木在视野开阔地带造景,一般是整个空间的焦点,在这种形式中使用的一般都是一些独立或者是有较高观赏性的植物,主要有大树、观赏花木以及各种盆栽等。②树丛:在树丛造景中是按照构图规律展现形式美的,树丛的高低错落、色彩远近都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而且在树丛造景中能随着时间变化,整个树丛的欣赏效果也不同。③花坛:在植物造景中花坛作为独立景观主要是用于各种风景园林的门口或者是主要道路两旁。
2.3.1 建筑方面。在风景园林植物中建筑属于人工美,而植物属于自然美,由于建筑是无法进行更换和移动的,在植物造景中就需要对植物的设计进行深入考虑,根据建筑物的风格、质感、色彩以及功能等选择植物的种类、高度、种植位置,这样植物与建筑之间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植物也能有效弱化建筑的直线条,增加建筑的稳定感,而且建筑在于植物的结合中也能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更具有观赏性。
2.3.2 山体方面。在风景园林植物造景中与山的搭配中要注意山体和植物二者的和谐,植物不宜过多,不能阻挡山,要体现山的秀丽;植物与山体二者要互相辉映,从而构成秀丽的山体景观。
2.3.3 水体方面。在当前园林中,水是不可缺少的,水的灵动能为整个园林增加不少的活力,在植物与水的搭配中,要懂得用植物来丰富水体景观,水旁的植物不仅要有层次,而且在色彩方面也需要深入考虑,植物的色彩倒影在水中才能显得更美。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与水体的组合中要对植物的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只有选择适合在水边生长的植物才能保证整个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对于整个园来说,不同的区域主体是不一样的,在植物造景中需要考虑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在植物造景中对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颜色、姿态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风景园林各部分功能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植物进行景观布局。在植物造景合理布置植物群落,形成分割空间、构成空间的作用,采用植物借景、障景等手法,在区域内形成开放和半开放的空间,形成秘而不通、闭而不封的效果,使风景园林形成含蓄之美,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
同样的植物会由于不同的观赏角度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增强整个园林风景对人们的吸引力就需要加强景观对他们的视觉冲击。设计者在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要采用更多的艺术手法,深入了解几何错觉、透视变形等形式,从而合理安排植物的搭配,将乔木、灌木以及花草等进行组合,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更好的满足现代观赏者的需要。
风景园林绿化树种的配置,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根据居住区绿地人群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居住区建筑南侧阳光强烈,设计树种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植物多样性是园林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园林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区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园林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园林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居住区双向绿地系统,如以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为“点”、以沿区内主要道路绿化带为“线”、以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公园为“面”相结合的水平绿地系统;以阳台绿化为“点”,以外走道、平台拦河绿化为“线”,以群房的天台花园、屋顶绿化为“面”的竖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风景园林绿量。为了提高绿视率,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在风景园林中大量推广和应用地被植物,不仅能推动绿化生物多样性和造景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绿化质量和档次的重要途径,更是做到“以人为本、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化效果。园林地被植物的应用要采用花坛、花境、林下地被、缀花草坪等形式,使居民能欣赏到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色,以满足现代都市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植物都具有挡风和遮光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另外植物还可以为城市和乡村创造出不同风格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常常是植物与自然景观、建筑物、城市设计等共同形成了某种景观。不仅可以滋润人们的生活,而且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
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主要指的是对草本、藤木、灌木、乔木等植物材料进行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并按照植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规律,结合园林景观当中的其他素材,通过多种构图形式,将这些园林植物在一个群落中相互配置,从而创造出一个美观、稳定、舒适、和谐的能够供人们欣赏游憩的园林景观。本文就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以期更好的推动我国园林艺术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传统园林也被称为古典园林,素有“写意山水园”的美称。它的植物在配置上通常是以不对称、不整形、不成行成排的自然设计布置著称,在景观效果上力求达到自然山林的视觉效果。传统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即:
师法自然是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的核心,要求其配置景观不仅要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进行反映,还要抒发园主的感情、理想、寄托等等。即使园林具备写意功能。
在我国传统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常常在空间狭小的地方配置适当的能够近距离观赏的植物素材,以观赏植物的姿、色、香、雅、奇、古等。
在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园主多采用那些具有地方性、季节性、民族性特征的乡土树种进行景观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中,园主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和意境化、人格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植物的配置上偏重于那些象征高雅清逸、升官发财、吉祥如意等意境的树种,而不注重对植物本身生态习性的考虑。
1)加强生态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而园林景观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生态学理论对植物景观配置的指导作用,以便更好的达到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造景目的。
2)加强对植物的环境资源价值的利用。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中,植物不仅具有观赏和美化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资源价值。例如净化空气和水体,改善小气候和土壤质量,吸收、分解污染物,降低噪音等等。因此,在园林植物造景中,要加强对植物环境资源价值的运用,从而营造一个舒适、宜人、优雅的园林环境。
3)根据植物群落的自然发展规律,营造其多样性。在园林植物的造景配置当中,要充分的发挥艺术形象力,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为创作的源泉,汲取创作灵感。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发展规律,通过利用植物群落的结构、季相、外貌等的有机结合,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营造出和谐、自然的园林景观。
在现代园林的植物设计和配置当中,要强调人性化设计,注重景观的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就是指设计师要利用相关的设计要素,通过对它们的合理组合,构筑出符合人体尺度和人们需去的园林景观和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根据美学的要求,加强园林景观的功能设计,从而营造出时移景异、步移景异、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园林植物景观。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对城市内在精神文化素质同外感形象的统一性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而园林的植物文化也成为城市诸多精神内涵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它的配置要着重强调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植物可以见证和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香山红叶;苏州光福香雪海;杭州十里荷风、三秋桂子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加强植物自身文化性同四周环境的融合。由于园林植物通常具有丰富的立体观赏感和寓意,因此其构景常常充满诗情画意,达到声色俱佳的园林景观效果。因此,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要延续古典园林的这一经典造景方式,将植物的自身文化特性同四周的园林景观环境有机的融合起来,从而使构景充满人文情趣和氛围。
2)加强乡土树种的利用。园林景观的造景宗旨就是保护植物的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园林。因此,对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应多采用乡土树种,以便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且极具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加大对乡土树种的运用,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园林绿地中的生物量,降低采购和管理的费用,从而节约园林的投入资金。
3)加强市树市花的运用。市树市花是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生态和文化象征,它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和凝聚作用。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多运用市树市花,能够极大的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对青少年和儿童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我国目前应用于园林造景方面的植物种类还相对比较贫乏,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加强对新品种的运用,通过充分应用大自然中丰富的花草树木,扩大园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从而丰富园林植物的物种,达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现代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中,要不断发挥合理、科学的艺术创作力,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出自然、美观、舒适、和谐的园林景观,改善园林周围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园林工程是城市化发展的象征,是城市化水平的体现,提升园林工程的设计水平,保障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功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应该积极地运用园林管理设计理念。
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园林植被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能否科学合理地选择相适应的园林植物,对于提升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提升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运用园林管理设计理念,首先应该处理好园林植物的选种问题。
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为了追求园林工程的新奇,为追求园林工程的形象外在美,为了凸显园林植物的丰富性,在设计的过程中盲目地进行园林植物的选种,导致很多并不适应该区域生长,并不符合该区域环境要求的外来物种被引入到园林工程中。由于缺乏对植物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等了解,这些外来植物在栽植的过程中出现大面积的枯叶球王会体育、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园林工程资金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本地物种带来的生态灾害,外来物种携带的病菌容易导致本地物种的衰竭,甚至死亡。园林管理设计理念注重保护生态平衡,注重尊重物的生长习性,注重维持物种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应该将保护生态平衡放在首要的位置,根据园林植物的生产环境及生长习性,结合种植区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匹配。同时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园林植物的搭配与混合,重视各植物层的结合与搭配,以产生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这样不仅可以直接阻隔病虫害的扩散传播,同时也有利于蜘蛛、鸟类等有益生物的繁衍和生存,进一步抑制了植物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
在园林工程设计中,应该将植物物种的成活率作为设计的重要标准。在园林工程中,只有保障植物物种的成活率,才能有效地提升园林工程的功用,才能发挥园林工程的重要价值。如果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无法保障,或者园林植物的成活率较低,那么园林工程的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园林工程在重新移植新的植物或者返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资金浪费。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将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植物物种的栽植或选种的过程中,要特别选择那些在种植区域已经生长成熟的本地物种,并根据这些物种的习性及生长特点来进行科学适宜的洒水、灭虫、施肥及养护管理等,综合提升园林植被的成活率。对于外来植物,在引入的过程中要做好栽植实验,待实验成果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移植。此外,为了有效地提升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就近移植物种,减少物种运输的环节,缩减物种运输的时间,保障物种根系的完整,以提升植物物种的成活率。
园林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内容,园林工程的主要服务群体是人,因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要有机地融入人本主义,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强调以人的视角进行园林工程的设计,或者是为人创造便利来进行园林工程的设计。
园林工程的服务对象是人,如果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将园林工程设计为“只可远观”的盆景或者工艺品,扩大了园林工程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园林工程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要保证园林工程与人的距离,确保让人可以接近园林工程。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开辟一条便捷的通道,可以保障让人直接通往园林景观,并将自己置身与园林景观中,强化人与园林景观之间的互动交流。园林工程并非形象工程,为了充分保持园林工程与人的距离,可以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将文化广场、休憩小亭、人工湖泊等有机结合,让人在园林景观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充分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如果园林景观是封闭的,隔离的。如园林植物,即便人们可以近距离地体会到园林绿植的遮阴作用,由于空间的封闭性,会降低园林景观的价值。因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体现园林管理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园林景观的开放性,保障人们可以自由的开放的进入园林景观内部,享受园林景观带来的作用。但在开放性的前提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破坏园林景观的行为,为加强对园林景观的保护,应该在园林景观的附近做好一定的隔离措施,但这种隔离是开放式的隔离,是对园林景观易破损部分的隔离,并做好提示,警示人们保护好园林景观。
园林工程一般都是公益性的工程,靠政府财政来支撑。鉴于此,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中,应该体现节约意识,有效降低园林工程的各类成本。首先,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特别是对于一些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尤其要处理好水资源的节约,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采用空心砌块、间隔铺砌等点状路面来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合理控制好水池的深度球王会体育,保障水池蓄水功能,同时又不会滋生蚊蝇,或者带来安全隐患。最后,在园林工程设计中,要注重相关设备设施的节约,如混凝土材料、水泥等施工材料,通过不规则的石块铺路来减少施工材料的投入。此外还应该合理利用节能施工技术,如太阳能路灯。
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运用园林管理设计理念来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应该做好园林植物的选种及搭配,园林工程与人的关系,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等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园林绿化设计除了为居民创造舒适的物质环境外,还应该考虑这些设计的社会功能和对人们精神、心理上的作用。所以在园林绿化设计别是园林植物的应用中要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并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是环境的主体,是具体的使用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才能使绿化环境的活力得以再生。植物是具有生命的,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环境设计之中,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这样既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也符合植物生长的特性。园林绿化时植物配置应讲究园林艺术构图,突出植物的造景功能,以满足人们的赏景要求。
园林绿化设计中应该合理设计植物群落,努力提高绿化覆盖率,突出生态效益。所谓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感,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和谐立体植物群落。
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分层次种植,以满足生态要求。植物配置时可分为:适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如:落叶乔木有银杏、栾树等;常绿乔木有香樟、杜英、深山含笑等。适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如:耐荫的有红瑞木、金银木、棣棠等;半耐荫的有紫荆、红叶小檗、杜鹃等;不耐荫的有紫薇、红叶李、月季等。适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如:地被植物有红花酢浆草、紫花地丁等及各种草坪草。适于作立体栽植的植物,如:爬藤类的有爬山虎、紫藤、爬藤月季、凌霄等;悬垂类的有黄素馨、吊兰等球王会体育。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园林绿地使用功能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只有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景观特色的园林绿化环境,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是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
首先在植物应用中要进行意境创造。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园林植物以其千姿百态的形状,姹紫嫣红的色彩,雄浑的气势和幽深的境界有关,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的某种品格和精神的象征,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其次是通过季相变化来进行植物应用。绿化环境与人们生活、憩息联系在一起,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注意选择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植物是园林绿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其形态、色彩、景象等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物候的变化,通过合理的布局,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园林树木,以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景观,如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等。在主要景区或重点地段,应做到四季有景可赏。还可以选择在观形、闻香、赏色、听声等方面的有特殊观赏效果的树种植物,以满足人们不同感官的审美要求。如松柏、垂柳等主要是观其形;樱花、红枫等主要是赏其色;丁香、腊梅等主要是闻其香;巧妙地将这些植物树种配置于一园,可同时满足人们五官的愉悦要求。
最后是通过不同的配置方式来进行植物应用。植物配置时可以运用不同的配置方式,组成有韵律节奏的空间,使园林空间在平面上有收有放、疏密有致,在立面上高低参差、断续起伏,一般应在平面上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树木丛林曲折的林缘线,在立面上注意林冠线的高低变化。平面上突出曲直变化可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或色叶灌木矮小、枝密叶茂的特性,构成流线型的图案,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或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立面上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龙柏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也可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
园林植物的应用是绿地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绿地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的进行园林植物配置 。
该绿地原为宅间绿地(两幢房子之间的绿地)。但是由于旁边为西侧次入口,虽然人流量不是很多,但是还是有不少前面那幢住户直接穿过绿化带,日积月累,绿化带上就走出了一条小路。其实,绿地的设计别是园路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考虑居民行走的方便。如果当初设计时在草坪上布置一些汀步或者在围边时真接分成两部分,就不会形成黄泥小路了。当然,也可以通过植物的应用来弥补这一缺陷。如用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组成视线的阻隔,也能从一定角度阻断人们抄近路的心理想法。或者用绿篱围边来阻断。
原来这绿地设计为中间一棵桂花树(大灌木),四周四棵海桐球,应该是很不错的植物配置,但是由于这块绿地面积不大,加上后期管理的不好,四周的海桐球长得过大,失去了原来的设计效果,同时向外生长,也影响了人的行走。因此,在植物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多考虑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圆弧型的坐凳和靠背,本来是恋人在河边很好的休憩谈天的场所。但是后面的绿篱过密过高,坐在那里虽说私密度较高,但是显得过于荫蔽。特别是晚上灯光较暗的时候坐在那感觉更不舒服。而且这个形状加上高绿篱,说的不好听点,我感觉像墓碑,总是心里觉得怪怪的。
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就是在满足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符合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发挥园林综合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园林绿化所需要的植物材料,构建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园林景观赏心悦目。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成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洽[1]。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利辛县园林绿化工作中,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主体性原则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具有纲领性作用,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古典园林虽讲借景,但园内景观封闭,虽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但代表私有制。现代园林的主要功能为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防护功能和经济生产等,要求因地制宜,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强调植物的合理搭配,要求突出植物群体景观的自然性,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如表现植物的色彩、层次、疏密、轮廓和季节等。在园林造景过程中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明确目的,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植物种类,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又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植物景观[2]。
植物造景不能孤立运用某一种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园林艺术效果。
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的不同生态关系。只有尊重植物本身需要,遵守长期进化演变形成的自然规律,才能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品种[3]。
造景过程要充分研究和体现各种植物名称和形态的内涵。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
紧扣主题,确定主要树种并进行栽植,其他树种为衬托树种。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如利辛县截岗沟绿化以乡土浓郁的乌桕作主要树种,以其他树种作衬托,代表了乡土气息。
物种类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反应,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如开花、变色、落叶等)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他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利辛县文化广场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如利辛县第二高级中学,校园景观绿化社会共享,发挥了园林景观效益[4]。
造景过程中要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如利辛县状元河绿化充分利用河岸的变化,加之水的陪衬,既体现了景观效果,又节约了建设和养护成本。
[1] 赵世伟.园林工程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 高建民,阿拉坦其其格,邢丽萍,等.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生态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19(F12):171-174.